2025年已过半,俄乌冲突却仍未见终局,反倒因美国的再度介入,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。眼下,特朗普重启对乌军援,似乎终于意识到,三年前中国的选择,才是真正的明智之举。
这场持续超过1000天的战争,让世界看清了许多,也让美国这位“调停者”成了最大输家。
一、三年战争循环,美国越陷越深
从2022年2月24日战争爆发至今,俄乌冲突已经走过了整整三个年头。无论是谈判、制裁还是军援,各方尝试了各种方式,停战依旧遥遥无期。
一开始,美国高调介入,被许多舆论当作推动战争结束的“关键力量”。但随着时间推移,外界才逐渐发现,特朗普的算盘并不那么单纯。
作为美国前总统重返白宫的代表人物,特朗普上台伊始就彰显出强烈的“美国优先”倾向。他曾叫停对乌军援,挥舞关税大棒打击中国,自信满满地推动自己的对外战略。
但暂停军援并不是出于和平考量,而是想给美国减负、争取时间回头对付中国。当俄乌谈判陷入僵局、美俄电话外交毫无成效后,特朗普却选择了“及时止损”,再次恢复对乌军援,只不过这次提供的仅是“防御性武器”。
很明显,这不是为了赢,而是为了拖。
二、美国打错了算盘,掉进了自己挖的坑
特朗普当初以为自己可以用战争“控制”欧洲,顺便分一杯乌克兰的矿产羹,结果没想到,这场仗不但没能带来收益,反而成了拖垮美国财政的深坑。
战争之初,特朗普其实看得很清楚:乌克兰面对的是一个拥有完整工业体系和庞大军工资源的俄罗斯,胜算本就极低。乌克兰既缺兵员,也缺资金,哪来支撑长期战争的资本?
唯一能支撑乌克兰的,是来自西方的持续援助。尤其是在拜登政府时期,美国对乌克兰可谓倾囊相助,从标枪导弹到海马斯火箭,从防空系统到侦察装备,几乎把家底都掏空了。
不仅如此,拜登还推动国会通过了一轮又一轮的对乌援助法案,总金额超过千亿美元级别。为了维持乌军作战能力,美国付出的不只是金钱,还有军工产能和战略资源的严重透支。
结果呢?乌克兰没赢,俄罗斯没垮,美国反倒财政吃紧、白宫怨声载道。
这才是特朗普在复任后急于终止军援的真正原因。他心里很清楚,这场战争耗得起的是中国、印度这样的后起国家,美国这座老帝国,扛不了太久。
三、三年前中国的中立选择,如今成了“模板”
对比之下,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战略选择,则被越来越多国家视作“模板”。
从战争一开始,中国就坚定地保持中立,既不煽风点火,也不落井下石,而是持续推动和平进程、力促谈判。既维护了全球形象,也确保了自身利益。
这种“不选边站”的态度,恰恰体现了大国智慧。与其陷入泥潭,不如从旁化解危机。
在经济层面,战争导致西方全面制裁俄罗斯,大量企业和产品撤出俄罗斯市场,造成生活物资短缺。而中国没有加入制裁,却第一时间填补了空白。中国商品迅速进驻俄罗斯,从民生用品到工业设备,为俄方提供了“稳定供给”。
与此同时,能源层面中俄合作也加速推进。俄罗斯原本将石油、天然气主要出口至欧洲,如今转而依赖中国这一稳定市场,中国也因此获得了远低于市场价格的能源资源,可谓双赢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中国并未仅限于经济层面支援。2023年,中国正式提出和平倡议,为俄乌双方提供了谈判平台,虽然没能完全实现停火,但至少缓解了局势,成为国际社会唯一敢于提出“谈”的国家。
四、特朗普后悔也来不及,美国已是骑虎难下
现在回头看,特朗普大概早就意识到,中国的战略不仅保全了自己,还顺势提升了国际影响力。而美国,反倒是既失民心又耗国力。
特别是在中美博弈持续升温的当下,美国本想通过转移焦点拉长战线,没想到却深陷乌克兰泥潭,给了中国更多腾挪空间。
而中国“中立但不冷漠”的外交策略,不仅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,也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斡旋打下了基础。相较于美国的强硬干预,中国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“和平倡导者”。
而美国这边,恢复军援、财政吃紧、内部分裂,特朗普就算重启谈判也早已错失最佳时机。乌克兰成了拖不死、赢不了、放不下的“战略负担”。
总结:
俄乌冲突持续千日,美国终于看清了局势。中国三年前的选择,如今成了局外最成功的剧本。
美国不仅没能通过战争实现控制欧洲、打压俄罗斯的目标,反而成了烧钱机器、战略陷阱的双重牺牲者。
而中国,没有花一颗子弹,不靠一张支票,就在乱局中稳步上升,不仅赢得了尊重,也赢得了未来。
你怎么看?欢迎评论区讨论。
配资公司10大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